⚦乐动邻里引以为奥⚧
“用中国自己的卫星做自己的事”是他心中的理想,也是他常常和学生提起的一句话,他教导学生要具备科研能力,更要有爱国情怀。陈逸伦和黎伟标教授合带的博士生刘天澳说:“每当提到我国发射的气象卫星时,他总是自豪地给我们介绍卫星的特点、优势和应用。”
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和课程,陈逸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公选课更像科普,得让不同专业的本科生都听明白,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专业课则在严格执行课本大纲之余,多拿新近的天气热点话题举例,除了理论学习,还要教学生如何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帮助他们找到科研过程的问题所在。“我经常会一行行地帮研究生看代码,与程序斗智斗勇,一起发现其中错漏,挺有解谜快感的。”
如今的他在外人眼中是“年少得志”,然而他却表示,“比我年轻但更杰出的人太多了!别人都觉得你很优秀,一路走得很顺利,但挫折只有自己看得到。人生的路还很长,现在快不代表一直都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没必要比较快慢得失,不如沉下心来专注方向。”
讲课过程中,他在大屏幕上设置实时匿名“弹幕”,同学们都可以自由发表见解,随时发送问题或反馈。他还开发出各种实用“新玩法”。讲到能见度时,他教学生使用狙击手的“拇指测距法”来观测能见度。“这个方法简单便捷,有手就行。我们学的知识并不抽象,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大气科学”是他的赛道,他觉得“这个专业不太冷”,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科,自小他就梦想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科学家。陈逸伦认为,“大气科学不仅包括对天气、气候的研究,还有数学、物理、化学、环境等知识,并结合了一些先进的技术,所研究的是大众每天都关注的问题,是前景广阔的专业。”
“我的学生保证手把手带”“不拿学生一作”“杂活不让学生干”等“豪言壮语”让陈逸伦火了一把,他却认为这应是一位导师的“基本操作”,自己并无特殊之处。今年3月,他因“交单质量和数量成绩突出”获中大“财务报销五星级制单人”称号,“我绝不会让学生给我干报销、取快递这些杂活,我的学生只做专业的事情”。
对于网络热议的“与学生年龄差不多,有学生甚至比他年龄还大”,他认为“闻道有先后”,并不以年龄“论英雄”,“科研是凭专业能力来论高低的,谁说得对就听谁的”,他就曾带过一位比自己年长的研究生,他也会虚心听取比自己还小的朋辈的学术建议。
高中时,他在学习上掌握技巧且较自律,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在大家的鼓励下,他想着“再快一点”,就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尽管在外人眼里是“天才少年”,他却调侃道“当时看着呆呆傻傻的”——来到中科大少年班,他发现身边有很多比自己年龄更小、实力更强的人,他只算个“学弱”。
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把个人平台开辟成“第二课堂”,从导师视角为“准研究生”们指点迷津。“科研经历是PPT的重中之重,了解清楚PPT上每一个名词的含义”“未来计划不要空泛,可提前联系导师,初步调研文献,最好有张好看的流程图”“所使用的方法、资料应有充足准备,适当拓展宽泛的知识,例如熟悉本学科的名人”……他的研究生复试“攻略贴”收获大量网友的关注与点赞,他也成了“网友们的导师”。
本学期,陈逸伦开设了《空中浩劫:气象危机》公选课。这门课处于满选状态,非常受学生欢迎,“抬头率”也很高。“陈老师深入浅出,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把晦涩知识讲得透彻。”何炯同学告诉记者。课堂中,陈逸伦搬出的一道初一地理题考倒了不少学生,他以此激发大家对气象常识的重视,引出课程内容。
陈逸伦的个人平台透露了自己的“跳级”轨迹——因5岁便会口算两位数乘法,他被小学校长“相中”实现幼升小,读完五年级才10岁便升初中。15岁上大学,本硕博读了9年,26岁在中大被聘为副教授,“至今一直没离开学校,将来也大概率留在学校”。
乐动邻里引以为奥“15岁考上中科大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26岁成为985高校副教授”“不拿学生‘一作’(注:论文第一作者的简称)”“不让学生干杂活”……近日,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逸伦在网络走红。年仅28岁的他带领着一批年龄与他相仿的学生探索大气奥秘,他的教学理念、师生相处模式得到一众网友点赞。作为一名“95后小老师”,陈逸伦何以实现“开挂”人生?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导师”?
陈逸伦在个人平台分享专业见解和科研成果,并发布了“招生贴”,鼓励更多人学习大气科学。他还起了一个有意思的网名——“国家一级抬杠表演艺术家”,“科研本身就是一个‘抬杠’的过程,中间会遇到很多反对的声音,需要不断探索、挑战已有知识,解释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
时至今日,好奇心仍是让其科研之火持续燃烧的必要条件。“我做科研不只是为完成项目,更多是对某个问题好奇驱使我去探索。如果缺乏好奇心,就像流水线上的熟练工一样了。”
陈逸伦将授课视为他科研日常最重要的部分,本科生能用课堂知识解答生活疑惑,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能拓宽对学科前沿的理解,利用好奇心继续往相关方向探索,这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常思考如何将课程讲得更有趣,如何从知识、能力和情感多方面引导学生,培养气象研究‘后备军’。”
他将自己研究生团队的微信群命名为“台风圈分舵”,在他这个“舵主”带动下,师生无话不谈。在他看来,“培养学生不只是教授知识,生活上也要给予关心。我们年龄相仿,我能理解学生想法,我会和他们一起努力解决遇到的困扰。师生彼此更加信任,工作、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刘天澳同学告诉记者:“陈老师经常和我们一起唱歌、打羽毛球,像师兄一样。”本科英才班学生江帅儒说,“陈老师更像走在前路的朋友,他总乐意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
“年少有成”并走上科研道路,离不开从小对万事万物的好奇之心。10岁时,他偶然点开电脑里一款可用于科研绘图的数学软件,觉得新奇又好玩。由好奇心引发系列探索,让他在初中时便能画出比老师更加美观、精确的图像。
英语分班考试被分到C班、第一次六级考试没过、多门课考六七十分……一次次失利增加着挫败感,他开始在游戏中沉沦,寻求从学习中无法得到的认同感。直至大二尾声,他突然意识到不对劲:“难道以后要靠打游戏生存吗?我又不如职业选手,这个赛道是混不了的。”他将重心放回学业,大三成绩得以上升。
大学时他了解到地球科学细分许多学科,其中大气物理是与日常生活最接近的,他便选择往此方向深耕,逐步定位在“卫星遥感云和降水”。他向记者介绍,“利用卫星可以更加及时、准确地观测天气现象,我的科研目标就是利用多源卫星观测资料,将华南地区的降水过程,认知得更清楚,并且建立相应的预报模型,将各类降水预报得更准。”
“我,一个小小青椒(青年教师),清早被闹钟叫醒,孤身一人坐上校车,离开珠海,前往广州交项目申报书……我背着沉甸甸的背包,一步步走向科研院。顷刻间,包空了。”陈逸伦在日记里披露了繁重的科研工作片段。
为此,他花大量时间调研文献、思考、编程、组织成文等,并带领研究生做科研。尽管入行近十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知名期刊上发文20余篇,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广东气象科技杰出青年奖等荣誉,他仍形容自己还处在初级阶段。
⚨(撰稿:丹江口)佩泽什基安赢得伊朗总统选举
01-05数据潮流⚴
斯塔默就任英国首相
01-07风洋⚵
伊朗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束
01-07风采⚶
中国驻挪威大使馆提醒:在挪和拟来挪旅游的中国公民提高安全意识
01-05振科盛⚷
伊朗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时间多次延长
01-07事佳汇⚸
韩最大在野党前党首李在明遇袭案嫌疑人被判15年
01-07优雅之源⚹
斯塔默发表就任英国首相后首次演讲 誓言推动“改变”
01-07魅力脚印⚺
巴西圣保罗州发生大巴撞桥事故致10人死亡
01-06界弘泰i
芬兰总统签署芬兰与美国防务合作协议
01-05拓航贸w
日本媒体:川崎重工与海上自卫队曝勾连丑闻
01-07帝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