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事博物馆党支部书记、研究员王芳表示,如果从经济史、科技史、文化史等角度考量“南海Ⅰ号”与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可以看出中西文明互鉴已深深地影响了彼此的经济发展、导航技术、造船技术和生活方式等。
2022年11月21日零时40分,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出水,几天之后,这艘沉睡150多年的古船被整体迁移至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安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李庆新认为,“南海Ⅰ号”是海洋文化遗产、海洋丝绸之路遗产中的一个里程碑,为海上丝绸之路对外交往留下一笔非常难得的精神财富,对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完)
易彩网线上平台中新网广州4月28日电 (孙秋霞 刘帅 黄智)在楠枫书院近日举办的“岭南文化新讲第24讲”上,复旦大学二级研究员魏峻分享了“南海Ⅰ号”从发现到打捞考古全过程,“南海Ⅰ号”考古项目领队之一崔勇等就相关话题展开对谈。魏峻认为,“南海Ⅰ号”这种迁移式保护,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魏峻指出,该考古项目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其与“南海Ⅰ号”考古项目整体打捞、异地保护、迁移式保护理念是一样的,是迁移式保护的新案例和新发展。
“南海Ⅰ号”遗址发现的南宋古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文物储存最多、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距今有800多年历史。2007年,“南海Ⅰ号”入驻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上的“水晶宫”,中国水下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新阶段。
魏峻表示,“南海Ⅰ号”沉船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为研究中国造船史、航海史、海洋技术史提供了全新资料。此外,“南海Ⅰ号”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迁移式保护案例,为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崔勇从事田野考古和水下考古30多年,他认为,“南海Ⅰ号”就像一个文化上的“鲸落”,古人用一种悲壮的方式把各种信息、各种文化打包,放在海底,供当代人考古发现与探索。它支撑了水下考古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并影响了航海学、导航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
网友评论更多
69茫崖u
美联储主席暗示将降息 国际油价盘中一度显著上涨❿➀
2024-11-14 22:47:09 推荐
187****4984 回复 184****7746:泽连斯基与到访的莫迪会谈 讨论乌克兰危机等问题➁来自拉萨
187****8406 回复 184****9528:墨西哥总统:将向美国发照会 抗议美干预主义政策➂来自日喀则
157****9858: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➃➄来自昌都
90林芝223
哈里斯接受提名 “撕裂之战”进入缠斗阶段➅➆
2024-11-13 08:23:00 推荐
永久VIP:韩国调查组公布华城电池厂火灾调查结果➇来自山南
158****4228:尼泊尔一辆大巴坠河 事故造成21人死亡、22人受伤➈来自那曲
158****4362 回复 666➉:新闻分析|波音深陷“迷途” 问题到底出在哪➊来自银川
67石嘴山uv
台风“珊珊”正强势北上 中国驻名古屋总领馆提醒中国公民防范台风灾害➋➌
2024-11-15 0-1:45:39 不推荐
吴忠vr:绿色发展,共绘中非合作新图景——真实亲诚的中非合作系列评论之三➍
186****3837 回复 159****1983:扩大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