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南方都市报》报道形容道,她本人突然“销声匿迹”。据学校保安介绍,姜萍正在潜心准备6月22日的决赛,学校已经把她“保护了起来”,谁也见不到。
极目新闻6月18日评论文章梳理道,有些网友当起了“家长”,一边强烈要求各大高校对姜萍“破格录取”,一边编造“香港中文大学伸出橄榄枝”的谣言,借此发泄自己对教育,对社会的不满;有人开始质疑她成绩的真实性,称她在新闻视频中所写的板书有误,认为她和老师联手“编故事”,虽并无确凿实证,但只要事件够热,已足以引发争论,掀起波澜。
该文还谈道,不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才是对姜萍最好的关心?最好的关心就是不打扰。海量的关注短时间投射到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身上,本身就意味着巨大压力。围观和炒作如果超过正常限度,很可能适得其反。
汤景泰直言,许多自媒体并不在意姜萍事件的真假,有些账号甚至就像金庸小说里的周伯通左右手互搏,既反对姜萍,也支持姜萍,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蹭到更多流量。
17日晚间,“泰州发布”又发消息称,王闰秋在江苏大学读研期间师从江苏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卢殿臣教授,也就是说姜萍的“祖师爷”是咱泰州人。谈到自己的学生,卢殿臣表示,“王闰秋平时经常和我联系,有不懂的问题也会向我提问,他对数学涉及的各个领域都很感兴趣,十分热爱数学。”
6月28日,就网友关于对“姜萍的参赛成绩是否是其老师借用姜萍注册的账号进行刷分的结果”进行调查的建议,江苏涟水县人民政府官网“涟水县-领导信箱”回复表示,“您反映的问题我们已经收悉,目前正在调查办理。”
回到6月13日的这天傍晚,涟水中专在微信公众号发出了《喜报!我校姜萍同学获得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内文注明为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预赛)成绩。
该文梳理道,绝大部分人从一开始接收到的信息,全由阿里达摩院发出,且经粗糙剪辑和复制后,分散为一些被高度概括的范式和模板。励志、天才、伯乐,等等标签和概念,先声夺人地抢占了公众的注意力,让这件原本可以平和看待的事件迅速发育成一件宛如传说的奇闻。紧跟着的种种质疑,如对阿里数学赛的含金量、姜萍的学校和老师、程序是否公正透明等等,大多都仅仅基于一份入围榜单,和黑板上被写错的符号。17岁女孩姜萍的战场,被动从数学竞技赛,转移到了阶层、教育、性别,以及如今最受欢迎的资本与营销阴谋论。
6月15日开始,抖音号涟水文旅也打出一套“组合拳”,先后发布了“涟水不大,盛产学霸,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我县天才少女姜萍闯进全球数学竞赛12强的消息吧!”“因缘而来,忘返留‘涟’,请继续期待中国涟水给您带来的精彩!”
从学校门口到老家院外,这名尚在江苏涟水中等专业学校学习服装设计的17岁女生,已掀起线上线下空前关注,就连其数学老师王闰秋的本科也被溯源。夹杂其中的,有祝福,亦有质疑。
在这名网友看来,“姜萍”事件为涟水县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希望涟水能够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涟水县的全面发展,例如,提升全县的教育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提高涟水的网络曝光度等。6月19日,涟水县教育体育局反馈:感谢市民的宝贵意见,将积极采纳好的建议。
她在个人微博上表示,“我没兴趣与人进行争辩,只是比较担心女孩的处境;也因此,我不认为保持沉默是一种好的选择。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随意怀疑别人考试作弊,并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还是针对一个17岁的孩子,不知道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会毁掉一个热爱知识的孩子的人生吗?”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汤景泰向澎湃新闻指出,姜萍事件背后存在着神化与去魅两重逻辑,成为引发如此广泛讨论的核心原因。姜萍被“封神”,寄托并映射了众多普通网民的愿望和想象。
王闰秋本科时期的班主任王新娟表示:“很荣幸担任王闰秋本科时期的班主任,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王闰秋毕业后,我也一直都和他有联系,这次他取得了这么优秀的成就,大家都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也希望他以后坚持做一个好老师,用自己的力量带出更多更好的学生。”
在《姜萍事件的疑点分析》一文中,这名“北大数学黄金一代”成员提出,一个初中毕业生是否能够在两年的时间内学完高中数学和本科数学,并且能够在初赛中考出93分?这个板书是不是姜萍写的?是否有人代写,或许阿里巴巴可以出来澄清。
而在线下,据《南方都市报》6月16日报道,当晚的涟水县城街头,一家商场户外大屏幕上在轮播姜萍的获奖喜报,路人不时驻足观看、拍照。
稍早前的6月15日,央广网记者来到姜萍的老家——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万民村。万民村的一位吴姓负责人表示,现在已经有好几个人来村里表态,想帮忙承担姜萍和她姐姐的所有读书费用。镇上的商会也打算把姜萍家门口的路修一修,大家都想尽最大努力支持孩子继续学习成才。
红星新闻评论文章直言,不要让“造神又毁神”的叙事发生在姜萍身上。该文表示,不是不可以质疑,毕竟公共事件应该经得起拷问。同时,事件中的主人公,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出现在聚光灯下,客观上也得有“立得住”的自信。但是,质疑的点和逻辑线更得“立得住”,既不能无端臆测,也不该凭空推论。
也是在这一栏目,有网友提出,请涟水中等专业学校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调查姜萍月考成绩等疑点并及时公开公布调查结果。6月27日,涟水县教育体育局明确回答了两项:网传姜萍在学校月考中的成绩——83分的截图属实;姜萍预赛使用的电脑是借的。
nba腾讯体育回放这本是竞赛主办方早期宣传的重点。不过,自6月13日决赛入围名单公布后,聚光灯照向了第12名的姜萍,“563支AI队伍与人类挑战同一份考卷”的看点显得乏人问津。
6月22日,又有网友出主意:许多人对姜萍同学的成绩产生了质疑,这对于一个17岁的小姑娘太不公平了,希望政府能组织一场座谈会,邀请几位数赛靠前的参赛者及姜萍同学一起聊一聊阿里数赛,打消质疑。涟水县教育体育局6月25日表示,非常感谢您的宝贵建议,将充分考虑您的建议。
作为该赛事举办以来首位打进决赛的中专在读生,姜萍迅速被赋予诸多“光环”。6月14日下午,抖音号淮安文旅率先发布视频祝贺姜萍:“淮安不大,创造神话,一起来看这位数学天才的家乡。”此后数日,淮安文旅又连续发出了“自古涟漪佳绝地,欢迎来到姜萍的家乡——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的中国涟水”“天才少女姜萍一战封神!中国涟水,江苏淮安——神剧都不敢写的剧情在这座创造神话的城市上演”。
袁新意表示,数学研究者们喜欢清静,也需要清静才能潜心地做学问。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尽快水落石出,还大家一个公道,还数学界一个清白,还数学界一片净土。
对于姜萍“天才少女”的标签,卢殿臣认为,“天赋肯定很重要,但是努力也很重要。这个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又碰到她的老师对数学有兴趣,我觉得他们是很幸运地碰到了一起,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应该是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的过程。”
6月17日,微信公众号“泰州发布”刊发《姜萍背后的“高人”,毕业于泰州》一文介绍,王闰秋本科毕业于南师大泰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正是在泰州上本科期间,王闰秋发现了数学之美。
劳东燕担心,这种无可靠根据的猜疑正在形成一种可怕的网络暴力,成年人都未必能承受得住,更何况还是一位未成年女孩。女孩为此抑郁甚或自杀,难道就是人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公共领域的发言,尤其是针对特定未成年人的,难道不应该保持起码的善意吗?
报道中,王闰秋本科时的数学老师,南师大泰州学院强化培养部的数学教师生志荣说:“王闰秋本科时在强化培养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强化部的数学教学难度更大,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王闰秋在校期间非常喜欢研究难题。因此,即使有两次选择专业的机会,王闰秋也一直坚定不疑地选择数学专业。”
“那些挑战和冲击,才是成长所必须直面的,但现在粗暴野蛮的舆论喧哗,并不是她理应承受的。”喧嚣中,微信公众号“南风窗”发文呼吁“放开姜萍”。
这篇文章担忧:一直以来,造神又毁神,成为一种隐秘的趣味,在舆论场反复显现。就对姜萍的关注而言,要警惕从“众星捧月”到“众口铄金”的发展趋势。外界究竟希望这个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舆论场上的态度变化莫测,以至于魔幻化,会给一个孩子带来何种观感和压力?
该文认为,围绕姜萍的关注和讨论中,最多的是励志、感动和祝福,绝大多数人都充满善意。然而这“泼天的流量”之下,原本美好的故事,已经出现一些被“带偏”迹象。热搜榜上姜萍及其家庭不停被“消费”,各种传言甚嚣尘上,个人隐私被反复无端放大。对于那些想浑水摸鱼不惜剑走偏锋的人,奉劝一句:莫越线,越线必受惩。
具体来说,“她的经历代表了底层逆袭的想象,类似一个现代版的‘灰姑娘’神话,不过‘王子’是阿里数学竞赛。如果留心可以发现,网络上类似这样一种咸鱼翻身、底层逆袭、高手在民间的故事,特别容易在舆论场内得到认可。网民痴迷这种故事的原因也是因为这可以给生活涂上一层想象的金边。”
澎湃新闻注意到,同在6月18日,近期较少触及姜萍话题的涟水县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全文转载了人民日报客户端的评论文章《对姜萍最好的关心就是不打扰》。
6月17日,即有一网友留言提醒:面对目前过度追捧以及决赛后面临的质疑和诋毁攻击,请领导提前安排对姜萍介入心理干预,对姜萍以及她的家人进行保护以免遭受网暴。6月20日,县教育体育局反馈:感谢市民的宝贵建议,我们将对此非常重视,充分采纳市民的建议,谢谢市民对涟水教育的关心。